广投集团旗下广西能源集团:当好创新驱动“排头兵”

发表日期:2023-07-20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四五”以来,广投集团旗下广西能源集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聚焦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手抓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产业转型深入推进、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挺起了广西能源集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奋力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往“高”攀升,科技创新不断推向深入

不破不立,不立不新。广西能源集团坚持创新引领,在科创路上敢走无人区、敢涉深水区,以深化改革为抓手,优化组织机构设置,在公司本部设立新能源事业部/新能源开发研究中心,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建立10余项科技创新工作举措和管理制度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构建科学的创新工作机制。围绕电力、新能源、天然气、科技环保等领域,广西能源集团加强重点环节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抢占关键技术、产业集群、未来布局制高点,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同比提高0.57个百分点,5个项目获得全国性科技创新有关荣誉,不断激发新活力、增添新动力。目前,广西能源集团系统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公司本部荣获2023年度广西国资国企系统“绿色发展标杆企业”。

向“新”进军,有效激发科技人才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把“关键变量”变成“最大增量”,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截至2022年底,广西能源集团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超50%,技能人才占比超30%,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一是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站位统筹招才引智,创新使用“带土移植”等柔性引才方式,2022年共引进新能源、清洁能源方面高端人才5人、博士4人,现拥有高级职称人员近两百人,高级技师超百人,为实现广西重大能源项目“零的突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二是打造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平台,“十四五”以来,广西能源集团系统累计获得国家级劳模工匠荣誉共2个,自治区级10个,地市级9个;注重在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基层一线中培育和历练科技创新人才,为重大项目和一线班组培养大批技术骨干、创新人才,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年创效益逾千万元。三是深入开展职业创新技能培训,近年来统筹开展职业技能、创新培训班累计达1000多次,培训各类技能创新人才3万余人次,全面强化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培育高技能创新科技人才。

以“融”提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把“关键变量”变成“最大增量”,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目标。广西能源集团坚持向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依靠创新做实做强做优能源产业。一是在天然气清洁能源领域,成立以国内知名院士牵头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一流科技人才作用,构建项目、人才、成果、产业良性循环产业链,实现科技成果优化与应用,先后完成17项专题研究工作,为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获得2022年广西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广西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二是推进海上风电“两园三中心”建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风电科技园,运维中心、检测中心、大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各参建单位、风机厂家先进的技术,结合北部湾海域综合环境特征及项目特点,形成基础嵌岩三桩导管架、66千伏海缆的国内首个工程案例。三是与行业知名央企加强合作,成立广西低碳研究院,着力打造新能源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和海外合作平台,加快面向东盟的新能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朝“优”看齐,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广西能源集团不断丰富智能电厂、智慧新能源、智慧燃气等业务线,推动数字化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实现减人、降本、提质、增效。一是全面推进能源数字化建设,能源远程集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能源管控一体化平台、能源股份调控一体化项目入选“2023年第一批自治区千企技改工程项目计划名单”,将于今年底上线区内规模最大的覆盖多种能源业态一体化集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二是科技应用场景广泛,5G、GPS、三维定位等数字化技术全面推动生产安全智能化转型,实现桥巩水电站“水陆空”智能机器人巡检及入厂人员实时定位,实现北海电厂二期工程三维建模、人员智能定位;实现天然气中游管网管道实时巡线;实现广投来宾电厂DCS系统国产化改造,并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创新创效竞赛铜奖。三是科技应用成果丰硕,广投北海电厂荣获自治区级“智慧电厂”认定,“广西天然气调控中心”项目荣获广西信息化优秀案例奖,广投管网公司“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输气管网区域管控一体化平台”获得“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创新创效竞赛铜奖及“2022年全国智慧企业建设创新案例”,桥巩水电站“智慧电厂智能全息管控平台”列入“2022年全国智慧企业建设创新案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动能澎湃有力。